红楼梦秦钟是谁-红楼梦秦钟介绍《红楼梦》中秦钟是个什么样的人

本文共计3554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分42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10月06日 15点33分44秒。

红楼梦秦钟是谁?红楼梦秦钟介绍

红楼梦秦钟是谁?红楼梦秦钟介绍

红楼梦秦钟介绍

秦钟在红楼梦中出场的次数相对其他人来说,简直就是屈指可数。说白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秦钟这么一个角色,大概只是让他去打打酱油。但是转念一想,按照曹雪芹的用心,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红楼梦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荣国公府的那一群人,说起来都是一群有着微妙关系的人。荣国府里的主人的八竿子亲戚全都跑来溜一圈,至于红楼梦里秦钟的身份,自然也是和府里的某个人有关。

秦钟是红楼梦里的小配角之一,按照现在电视剧的套路,大概能排在男十八号了。红楼梦里秦钟字鲸卿,姐姐就是大名鼎鼎的金陵十二钗里面的秦可卿,(秦可卿为金陵十二钗里面排行十二,贾蓉的妻子。秦可卿生得一副好面孔,身材婀娜,性格风流,做起事情来温柔平和。深得贾府老太太的欢心。)父亲则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秦钟算是秦邦业的老来子,自然就是千帆疼爱。

红楼梦里秦钟的性格,用“未语面先红”来形容最是合适不过,扭扭捏捏的比人家姑娘还要害羞。这自然不是我的瞎说的,红楼梦里曹雪芹对秦钟的描写用了下面这几句话:

“较宝玉略瘦巧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

这样的描述用在一个男孩子身上,很显然的是弱化了这个男孩的阳刚之气,就现在来讲,红楼梦里的秦钟就是现在常常说的“娘炮”、“娘娘腔”之类的。当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之所以这样写秦钟,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荣国府里边似乎就是半个女儿国啊!一大群女孩子,就连男主宝玉,也是一副小女子的模样。

红楼梦里秦钟的结局也是悲惨,与尼姑生情,将自己的老父亲气死,最后自己也死了,也不过十几岁的年纪。至于现在很多人好奇的秦钟和宝玉的关系,这个还真是不好说,毕竟在当时,没有同性恋这个公开的说法,但是在古代的时候还是有的,而且同性恋还发生在皇帝的身上。这个我们就不细究,在这里只是给秦钟做个简单的介绍。

红楼梦里秦钟因为自己姐姐的缘故得以进入荣国府,在贾府的时候和宝玉“一见钟情”,意气相投。红楼梦第七回上,秦钟和宝玉初次见面:

“宝玉自见了秦钟人品,心中便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

“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

自见面之后,秦钟和宝玉自有所思。忽地宝玉率先提问,二人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开了。年纪相当的人,大多都会惺惺相惜,秦钟和宝玉自然也是如此。

后来,秦钟姐姐秦可卿去世,宝玉和秦钟送殡至水月庵,也就是在那里,秦钟结识了尼姑智能儿,二人开始幽会缠绵。也许,这就是红楼梦秦钟一生悲剧的开端。在水月庵和智能儿约会的时候,秦钟就感染了风寒,回到贾府的时候病情加重。智能儿不堪分离,跑到贾府来找秦钟。被秦邦业发现之后,直接将智能儿赶出贾府,还把秦钟打了一顿。当然自己这么一把老骨头,也是被气得老病复发,最后直接咽气了。其中眼见自己的亲爹被气死,再加上自身怯弱、染病未好又遭了一顿毒打,没几天也跟着老爹去了。呜呼哀哉!

《红楼梦》中秦钟是个什么样的人

秦钟,实际上是红楼中的小人物,但却是不可以缺少的小人物,就譬如顾恺之的人物画中,那人物脸面上的几根汗毛。哈哈,这个比喻有些不伦不类了,或许还有些亵渎秦相公的意思,可是这里只是表达这么一种意思了,并无他意。
  秦钟,出身不算高贵,父亲仅仅是个营缮郎,依着姐姐秦可卿是宁荣两府第一得意的孙媳妇,结识了宝玉。倘或说宝玉是那大家闺秀,秦钟就可以说是小家碧玉了,虽然这两次想来用于形容女子,可使用在这两位身上倒也不是玷污,谁能说这两人的风流倜傥,人物品相不必女孩儿还好些?当然,貌美归貌美,赛过了潘安也不是没可能,关键的是不要女气,这秦钟却也就不女气。虽然说,初次见面,羞羞答答,但那是小孩儿姿态,以及家教影响,并非出于天性了。秦钟确实是个好人物,凤辣子一双丹凤眼,识人阅人无数,初见秦钟那一瞬,你看看她喜的先推宝玉说:“比下去了。”接着就是拿出手的厚重表礼。以凤辣子的品性,能作如此状态,呵呵,秦钟的相貌也便可想而知了。在说宝玉,初见秦钟,便妄自菲薄,恨自己不能早日结交了。这宝哥哥一向可是只喜欢女儿,把那诸男子看作泥土,众妇人看作死鱼眼睛了,能对秦钟如此,岂不更衬托他的貌美?可见这曹公不公,把这山川日月之精华,风花雪月之灵气尽归于秦氏姐弟身上了。叹哉!
  人常言,秦钟暗喻情种二字,不管他的真假,却也还是有些道理,不过这秦钟道也不是到处留情,与女儿不过和智能儿有私,与男子最多也就和宝玉有染了,至于柳湘莲、香怜、玉爱那也是些捕风捉影的意思,可以说考无实据了。即使有了,那又怎样?人人皆爱美,何罪之有?再者,他和宝玉的好处尤其是他人能比得了的?灵与肉可以脱离,这我不否认,可是假如没有灵的单单肉体结合,那与禽兽何异?而倘若已有神交,即使并无肉帛相见,那份愉悦想必也是他物所不能比的。
  可以这么说,秦氏姐弟是宝玉情窦初开,或者说情欲初开的引导者。可卿那是女色,秦钟这可就是男风了。或许有人会唾弃这后一种,可是,你脱离了这性别本身,去看这情这色这欲,哪里有什么体制外体制内的区别?况且,你怎么知道鸿蒙初判时节,天地方分岁月,这人人之间就天经地义的是男女之欲了?而且,就希腊来看,那所谓的西方文明之源,那所谓的灿烂时代,好像更追求一种男色了。曹公说宝玉是情不情,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急需责备的?
  红杏出墙好像是个必然,你看,那宝秦二人刚入了学堂就要另寻新欢乐。您也别说这只是玩玩而已,呵呵,可是这实际上却也是人性的体现,巴不得这天底下好的东西全归了自己,即使我这一生能真正的占有的也就是那么一点两点。两人这一出手不要紧,引来了学堂大恼,擦伤了秦钟的皮相,再看看宝玉,先揉后搓,一腔的义愤,假若林妹妹有了这遭,我还是想不出这宝哥哥会不会怒到这个份上。待到秦氏命丧,馒头庵里鲸卿得娶,这宝哥哥不但没有
  嫉恨,这可真是令人乍舌了。你听曹公说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是疑案,不敢纂创。呵呵,我只给这段文字一个词,暧昧。
  天不假尤物以长寿,风吹花落,霜欺金菊,这秦钟小小年纪却也就一命归西。是不是老天爷不忍得见这美貌容颜慢慢凋落施展大手笔瞬间剥夺?反正,即使有智能儿的偷偷探望,还有那贾母的关切,宝玉的焦心,终于没能玩得住那秦钟的命运,花儿凋落,玉落泥淖。秦钟也就是生于那样的家庭,生于那样的时代罢了,倘或在今天,谁又能说他还是那样?或许那些当红的小生们就要纷纷避路了。有人说,现在是个男色时代,或许,女人们当了几千年的花瓶,男人们也该做做了。不过,在我看来,倘或说男色时代意味着进步,那么明清两代男风正盛的时节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标准?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红楼梦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肆业秦钟结宝玉的简介不少于120字

急急急急啊。。。。。。
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薛王二人长篇在套地谈家务人情.薛姨妈托她到王夫人处给迎、探、惜和凤姐送宫花,她女儿求她为女婿冷子兴说情(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给黛玉送宫制假花,黛玉用话刺周瑞家的。
凤姐言珍大嫂子叫她明日过去逛逛,王夫人答应叫去。
秦氏向宝玉介绍她弟秦钟,凤姐要见,贾蓉带来见凤姐。
秦宝二人互相倾慕,宝玉要秦钟来贾府私塾读书。
焦大当着凤姐和宁府诸人面骂街。

鲁迅评红楼梦: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何解?

鲁迅先生在评《红楼梦》时说:“……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先有可卿自经;秦钟夭逝;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几死;继以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而所爱之侍儿晴雯又被遣,随殁。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这段评语中的“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这样理解:父妾,指宝玉之父贾政之妾赵姨娘。“厌胜之术”又称魇镇之术,意思为“以诅咒厌伏其人”,是一种流传已久的巫术行为,无论是宫廷或是民间,都有人利用它来加害他人。如果哪一户人家被用了“厌胜之术”,轻则家宅不宁,时有损伤或惹上官非;重则患上恶疾,遇上灾劫,孩童夭折,甚至会家破人亡,是一种非常恶毒的诅咒。“自又中父妾厌胜之术”是指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中,赵姨娘请马道婆用纸人魇住了宝玉和凤姐,差点害得二人死去。

请问《红楼梦》里宝玉和秦钟去读书一回中,说薛蕃动了龙阳之兴,请问“龙阳之兴”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传说同性恋最早始于黄帝。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中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到商代,就有“比顽童”、“美男破产(老)、美女破居”之类的说法。至于流传在春秋战国、汉代时期的“龙阳”、“余桃”、“断袖”等历史典故更是脍炙人口。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与董贤共 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后代人于是就以“龙阳”、“余桃”、“断袖”等来暗指同性恋现象。
从现有的史籍资料来看,中国汉以前“狎昵娈童”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此风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社会民众,并且多有歌咏之词。至唐朝与五代期间,男色之风渐衰,但至宋朝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娼,聚集于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清时期又复盛,尤其是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男风”,小孩被称为“相公”或“象姑”。当时北京有本叫《朝市丛载》的类似于旅游指南的书上,载有吟咏相公的诗:“斜街曲巷趋香车,隐约雏伶貌似花。应怕路人争看杀,垂帘一幅子儿纱。”这种“私寓”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伶人出面倡议而被废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wnw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zkn.cn/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