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827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7分25秒,由作者编辑整理创作于2023年10月06日 20点32分24秒。
求苏菲玛索狂野的爱百度资源
诶???喵喵喵???
苏菲玛索是谁
苏菲玛索是谁
法国女演员和歌手。
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1966年11月1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影视女演员、歌手。
1980年,苏菲首次在青春电影《初吻》担任主角。1983年,她获得凯撒奖“最具前途女艺人”。1995年,她在电影《勇敢的心》中塑造了伊莎贝尔公主一角。1997年,她在名著改编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担任主角。2002年,她执导了第一部电影《对我说爱》,并获得了第26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14年,苏菲·玛索登上中国中央电视台马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与中国歌手刘欢共同演唱法国民谣《玫瑰人生》。
中文名:苏菲·玛索
外文名:Sophie Marceau
别 名:Flatfoosie
国 籍:法国
身 高:173cm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966年11月17日
职 业:演员、歌手、作家、导演、编剧
代表作品:《初吻》、《芳芳》、《安娜卡列尼娜》、《超级女特工》《心火》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除了《初吻》,《芳芳》,《心火》之外,苏菲玛索还主演过哪些电影?
请具体写出主演的角色名称,谢谢!
1.1980年 《初吻》(laboum),又名《第一次接触》,饰薇克。 2.1982年 《初吻2》(laboum2),又名《再一次接触》,饰薇克。 3.1984年 《萨卡纳要塞》(fortsaganne),又名《沙岗堡》,饰马德莱娜。 4.1984年 《最后一次接触》(joyeusespues),饰朱丽。 5.1985年 《狂野的爱》(lamourbraque),又名《野恋》,饰玛丽。 6.1985年 《警察》(police)》,又名《末路刑警》,饰诺丽雅。 7.1986年 《堕入地狱》(descenteauxenfers),饰劳拉。 8.1988年 《女学生》(ltudiante),又名《心动的感觉》,饰瓦伦蒂娜。 9.1988年 《雪琳娘》(chouans!),饰塞利纳。 10.1989年 《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丽》(mesnuitssontplusbellesquevosjours),饰布朗什。 11.1990年 《来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palisades),饰波娜戴特。 12.1991年 《情书战场》(poursacha),饰劳拉。 13.1991年 《蓝色乐章》(lanotebleue),饰索朗日。 14.1993年 《芳芳》(fanfan),又名《留住有情人》,饰芳芳。 15.1994年 《豪情玫瑰》(lafilleded’artagnan),又名《达达尼昂的女儿》,饰爱卢瓦兹。 16.1995年 《勇敢的心》(braveheart),饰伊莎贝拉王妃。 17.1995年 《云上的日子》(par-delàlesnuages),饰女孩。 18.1995年 《对我来说,拍电影就是生活》(makingafilmformeistolive)。 19.1996年 《安娜·卡列尼娜》(annakarenina),又名《浮生一世情》,饰安娜·卡列尼娜。 20.1996年 《玛奇丝》(marquise),又名《路易十四的情妇》,饰玛奇丝。 21.1996年 《心火》(firelight),饰伊丽莎白。 22.1999年 《失去与得到》(lost&found),饰丽拉·杜布瓦。 23.1999年 《仲夏夜之梦》(amidsummernight’sdream),饰希波丽妲。 24.1999年 《007之黑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饰艾丽卡·金。 25.2000年 《忠贞》(lafidélité),又名《情欲写真》,饰克莱丽。 26.2001年 《卢浮魅影》(belphégor,lefantmedulouvre),饰丽莎。 27.2002年 《对我说爱》(parlez-moid’amour),又名《当爱变成习惯》,自编自导。 28.2003年 《当阿历克斯遇到艾玛》(alex&emma),又名《书中自有颜如玉》。 29.2003年 《我决定留下来》(jereste),饰玛丽·多米尼克。 30.2004年 《逃之夭夭》(anthonyzimmer),饰吉雅拉。 31.2004年 《护士娜丽》(acesoir),又名《晚上见》,饰娜丽。 32.2007年 《魅影追击》,分饰维多利亚和露丝。 33.2008年 《暗处的女人》 34.2008年 《幕后女英雄》,又名《超女特工》
“法兰西之吻”苏菲玛索:3段感情不婚,儿女双全,55岁优雅老去
苏菲玛索的魅力,并不是男女通杀那么简单。
这朵法兰西的玫瑰,通杀的是全世界的男女,包括那些大牌的男女明星,也包括寻常的夫妇。
女人们愿意拉着自己的老公一起追她的星,女明星们以留跟她一样的刘海而沾沾自喜。
甚至曾经 江疏影剪个类似的刘海就在网上叫嚣她是中国版的苏菲玛索 ,不过很遗憾,顶多说她的刘海是中国版的苏菲玛索的刘海。
褐色通透的眼睛极具西方人的范儿,脸庞却又有着东方神韵,娇小玲珑。
苏菲玛索的美独属于她自己,别人模仿不来一丝一毫。
生于1966年的苏菲玛索,家境实在是普通,即便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境,也有重男轻女的传统, 从小不被重视的境遇,暗中造就了苏菲玛索不同于常人的处世观。
好在老天垂怜,14岁不被家庭看好的女孩儿,却在《初吻》中担任女主角。
凭借着颠倒众生的清纯、多情一下子成了让整个欧洲都心驰神往的法国玫瑰,他们称她为“法兰西之吻”。
浪漫的国度终于有了玉女形象代言人,正当大家在为此庆幸时,苏菲玛索却来了个让人猝不及防的急转弯, 18岁的她不惜破坏自己的清纯形象,接演了《狂野的爱》 。
那时是1984年,她遇见了被人称为 疯子的导演安德烈.祖劳斯基 ,冒着跟签约公司翻脸的风险,在影片中进行了大胆的表演, 她又成了性感女神,粉丝不掉反涨 。
当然,事后她用100万摆平了原东家的脾气,同时也让人们见识到了法式玫瑰甜中带刺的魄力, 她爱上了那个疯子导演安德烈。
她18岁,他44岁。
不要以为18岁的嫩葱只知道一掐就出水, 她掐出来的水还带着智慧。
这个自小就要强的姑娘,折服的是安德烈的睿智。
他会在熙攘的名利圈中一针见血地为她指出, 表演只是工作,而非争名夺利 。聪慧上进的姑娘自然要把他奉为人生导师,大加仰慕。
外界一直不怀好意地猜测,苏菲玛索会很快上位, 但是两人在一起十一年,直到儿子出生,都没有去领那一纸婚书。
就像苏菲玛索说的, 女人会当妈妈,女人也要坚强,但不一定非得靠那张纸来获得所谓的安全感。
两人在一起的日子里,同样少不了锅碗瓢盆的磕碰。
她把这当成是两人忍耐力的修炼,主要是,思想的交流让爱情变得美好,爱情的美好让凡尘俗事也成了乐章。
孩子的降生,似乎更符合一家三口的温馨画面。
但是当那些唱衰的媒体开始看好他们的感情时, 安德烈却发出了“和大明星在一起太难了”的慨叹。
两人在一起的时间里,苏菲玛索早已凭借伊莎贝尔公主、安娜.卡列尼娜这些角色,稳坐国际巨星的宝座。
而安德烈,真的受够了人们叫他“疯子”。 这个波兰导演的作品,法国观众亦无法再欣赏和认同。
心理上的落差以及认知中的偏差,终究让凡尘俗事真的成了凡尘俗事。
《末日危机》拍摄完,他们17年的感情也在2001年走向了末日。
不过,没有互撕,没有任何狗血,两人真正做到了和平分手。
才35岁的苏菲玛索,褪去了少女的稚嫩,依稀的清纯中更多了成熟稳重, 不变的是标志性的刘海和披肩长发以及那双依然清澈的眼眸。
美人正当时。
2001年,她一个转身遇见了让她瞬间沦陷的美国制片人吉姆.莱姆利, 并且很迅速地在36岁的年纪生下了女儿。
儿女双全,又有爱人陪伴,对苏菲玛索来说,应该就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她同样不急于结婚。在她的世界里,感情似乎和婚姻不搭边。
2007年,41岁的苏菲玛索迎来了她感情中的第三个男人,克里斯托弗.兰伯特。
这位依然是圈内人,因电影相识,同时因电影的成功而感情升温生活在一起。
细捋一下苏菲玛索的感情线和成名路,才发现原来是相辅相成的。
她从来没有因为感情影响事业,也没有因为事业丢掉感情。能够如此拎得清的美人,实属不多见。
第三段感情并没有维持多久,2014年,两人和平分手。
江湖上从此再无苏菲玛索的感情戏。绯闻自然是不少,混 娱乐 圈的人没有绯闻就不正常了。
只不过她从来没回应过。
难得的是,苏菲玛索三段感情都是遇见了良人,没有谁站出来卖一些小料搅动江湖。
做明星做到她这样,永远是男人们不忍伤害的挚爱,才叫成功。
现今已经五十多岁的苏菲玛索,皱纹爬上了眼角,即便是剧照宣传也毫不掩饰自然老去的痕迹,不再光滑的肌肤,齐肩的短发,不变的是让无数人效仿的刘海,全然没有磨光强撑的尴尬。
真实,是她永远迷人的秘籍。
世人的女神可以在广州的 体育 广场做领舞大妈,还把这称为难得的机会;
可以是儿子口中的“胡椒妈妈”,不听话就立刻发作;
也可以是气质高贵的公主或皇后,专门迷倒万人。
可文雅可放浪,可妖娆可清纯。
她一直在享受着自己的所有状态,世人更着迷于她那迷人的刘海和永远清澈的眼神。
岁月这把杀猪刀在她这里成了馈赠,能雕琢面容却侵染不了这个女人的心。能接受优雅的老去,美人迟暮也是美人。
苏菲玛索,罗曼罗兰这两个名字有几个名人啊?搞不清了。。
我对这名字的印象是导演,演员,作家
分不清谁是谁了
我知道的就一个啊,苏菲玛索就是苏菲玛索(影星),罗曼罗兰就是罗曼罗兰啊(作者).
姓名:苏菲·玛索
英文名:Sophie Marceau
Nickname:Flatfoosie
生日:1966年11月17日
身高:173cm
出生地:巴黎
作品:2001年《卢浮魅影》
2000年《忠贞》
1997年《安娜-卡列尼娜》
1995年《勇敢的心》
主要影视作品:
2001年《卢浮魅影》(“Belphegor, Phantom of the Louvre”)
2000年《忠贞》(“La Fidelity”)
1999年《末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
1999年《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99年《失与得》(“Lost and Found”)
1997年《心火》(“Firelight”)
1997年《路易十四的情妇》(“Marquise”)
1997年《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1995年《电影生活》(“Making a Film for Me Is to Live”)
1995年《L’Aube a l’envers》
1995年《云上的日子》(“Par-dela’ les nuages”)
1995年《勇敢的心》(“Braveheart”)
1994年《豪情玫瑰》(“La Fille de D’Artagnan”)
1993年《芳芳》(“Fanfan”)
1991年《蓝色乐章》(“La Note bleue”)
1991年《情书战场》(“Pour Sacha”)
1990年《来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 Palisades”)
1989年《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1988年《雪琳娘》(“Chouans”)
1988年《中学生》(“The Student”)
1988年《心动的感觉》(“L’etudiante”)
1986年《Descente aux enfers》
1985年《狂野的爱》(“L’ Amour braque”)
1985年《警察》(“Police”)
1984年《最后一次接触》(“Joyeuses Paques”)
1984年《萨卡纳要塞》(“Fort Saganne”)
1982年《再一次接触》(“La Boum 2”)
1980年《第一次接触》(“La Boum”)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00)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罗曼罗兰除了在文学界享有不朽的地位外,也是研究贝多芬最认真的一位专家,以《贝多芬传》为蓝本所发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
一八八六年一月二十九日,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中部的一个小镇。因为其父母双方的祖先三代都是律师,所以这是一个在当地颇受尊敬的家庭。而其爱父给儿子起名为罗曼和保罗 爱弥尔,也是希望他能像古罗马作家普卢塔克笔下的罗马英雄一样具有强力的精神和超凡的天赋。
在这一点上日后的罗曼罗兰并没有让父亲的愿望落空。但在罗曼罗兰小的时候其身体却并不健康,有一次还因为仆人的疏忽,将不到一岁的小罗曼罗兰单独放在寒冷的户外,差点冻死。
少年的罗曼罗兰一直是体弱多病的。而这对于一直溺爱他的双亲来讲,最好保护他的方法就是把小罗曼罗兰固禁在家里。而这与小罗曼罗兰向往自然的天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他回忆这段童年生活的时候,他用了“鼠笼”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处境。
而这个“鼠笼”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杀了小罗曼罗兰的“精神自由”。他无法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到田野间放牛牧羊,无法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嬉戏玩耍。而这竟导致了幼小的罗曼罗兰对生命和死亡的困惑和恐惧。
不幸的是在罗曼罗兰五岁那年,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突然因为白喉症被夺去了生命。而这个事件所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父母对罗曼罗兰更加严厉的“保护”,而妹妹的死亡也让幼小的罗曼罗兰无形中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困惑。
由于小罗曼罗兰的家庭在当时属于体面的中产阶级,而其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极为的重视。所以在罗曼罗兰十四岁那年,为了让他接受优良的教育,他们一家人迁往了巴黎这座艺术之都。
这次迁家的行为对于罗曼罗兰的一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在巴黎在这座大都市里,年少的罗曼罗兰开始是极为不适应的,在他看来“大城市是庞然可畏的有机体,那里灵智的微生物会像一切痼疾的霉菌那样迅速的繁殖。假如新来者不能立即顺从,那必须经过一段漫长而痛苦的时期,使他们的血能适应这些毒素”。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内向而爱于幻想的罗曼罗兰来说,他失去了信仰的家园,都市疯狂的节奏和学校的混乱情形,让年少的他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就在这个时候,罗曼罗兰开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伏尔泰等大师的作品,让他那荒芜的精神领地再次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令他十分幸运的是在一次拜访朋友的途中,遇见了当时的大文豪雨果。而这次会面显然给了罗曼罗兰极为深刻的印象。
罗曼罗兰的一生中对他影响重大的艺术大师有很多,光是他自己为这些伟人写的传记人们都可以如数家珍《贝多芬传》《歌德与贝多芬》《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
我们先说一下罗曼罗兰与音乐。
在罗曼罗兰十六岁以前他所受到的音乐方面的熏陶主要来自海顿、莫扎特。而在他接触到了瓦格纳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后,那些优美的旋律就从此占据了他心灵中最美好的位置,也成为了他一生中重要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风港。
对于瓦格纳,罗曼罗兰曾这样评价过“瓦格纳是一个严峻的古典音乐家,对于他,所有一切都服从于一个最高的道理,这个道理主宰着戏剧,统帅着主题并且不懈的发展着构思。”
1887年,由于当时法国与德国当时的关系恶化,一些法国音乐家以民族自尊心为由阻止瓦格纳在巴黎演出。而这个时候,一向标榜和谐的罗曼罗兰为此作出了严厉的抨击“一个强大的民族是不会害怕另一个民族的精神征服的”。(想想我们现在面对的全球化和一些所谓‘韩流’‘欧美化’冲击我们自己文化的争论)这与其说是罗曼罗兰在捍卫瓦格纳,不如说是他自己关于超国界的世界性艺术的宣言。
而贝多芬的音乐与罗曼罗兰的一生都是紧密不可分的。
罗曼罗兰是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深入研究贝多芬的。他认为贝多芬“具有一切音乐家中最伟大的灵性”。罗曼罗兰在那时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终了,都在研究贝多芬。这足以证明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对于罗曼罗兰的启示是多么的重要!贝多芬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罗曼罗兰显然被贝多芬强大的精神体系所折服,他相信贝多芬是属于那种从内心向往快乐的人。“贝多芬简直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他拒绝妥协他不认同的一切,他的一生都在奋斗!”而罗曼罗兰一生中最伟大的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所要表达的精神和原形也就是贝多芬一生的缩影。
罗曼罗兰与文学大师们。
罗曼罗兰一生中所接触到大文豪数不胜数,雨果、歌德、甘地、里尔克、斯宾诺砂……而一直作为他精神导师,影响他一生的巨匠们也有很多。这里重点的说一下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
上文提到了在巴黎罗曼罗兰最苦恼的那段日子里他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而那些观点也就此影响了他的一生。
“行动、生产、创造……我明白这就是目的,就是生活的法则,我愿意这样做”。
可以说因为莎士比亚,罗曼罗兰再次获得了新生。而这也成为他日后展露给世界的最重要的特性:思考并且行动。
年少的罗曼罗兰对莎士比亚那些脍炙人口的戏剧充满了迷恋,他那时总是兴趣无穷一次次的观看〈〈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戏剧。而这也为将来罗曼罗兰的戏剧创作其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最景仰的大师。他把托翁当成自己一生的精神导师,对他的作品更是达到疯狂崇拜的态度。
“阅读托尔斯泰,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是一个启示,是开往广大宇宙的一扇门”
而最令罗曼罗兰感动的是在他们之间有过一次真诚的书信交流。
那是在托尔斯泰推出新书〈〈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以后,面对书中托翁对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及其现代艺术的成就的不屑一顾乃至唾弃,年轻的罗曼罗兰有些糊涂了。他不知道托尔斯泰为什么会对他当成生命的艺术进行如此强烈的抨击,他无法理解他这位精神导师的意思。年轻的罗曼罗兰控制不住心中的焦躁和冲动,提起笔来给他敬爱的导师,远在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不解和困惑……
而在半年以后的一天,本来已经忘记了此事的罗曼罗兰万分惊喜的收到了托尔斯泰这位大师的亲笔信。并且是用法文写的一封长信。托尔斯泰在信中详细的讲解了他关于现代艺术的理解,摘录如下“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所说的科学和艺术只不过是个弥天大谎。在我们一旦摆脱了传统的迷信之后,往往陷入科学和艺术这种高级的迷信,为了看清楚我们要走的路,我们必须从头做起……真正的科学和艺术成果来源于牺牲,而不是某些优越的物质条件”(想想当今人们对科学和艺术的广泛理解及对于成功的评价,这句话乃是当头一棒)托尔斯泰最后总结说“整个历史不是别人的,而是全人类团结这一原则的孕育过程。这一思想已被历史经验和个人经验所证明。人类最幸福最自由的时刻,正是发扬忘我精神和友爱精神的时候。理性在人身上找到了可能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而感情则起了促进作用”。
这段话对于日后罗曼罗兰向往的“和谐”精神有着无与伦比的指示和警醒。所以说托尔斯泰对于罗曼罗兰一生的精神体系构成是极为关键的人物。也正是在与这样的文学大师的交流中,使其精神生活充满了愉悦,使整个灵魂得到了无比的充盈。
托尔斯泰的一生便是与苦难做斗争的一生。出生在贵族环境的他,竟在五岁那一年就感悟到“人生不是一次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我们现在谁都会喊着要快乐)。几乎是少年的托尔斯泰就想卖掉自己的车,送给穷人,而那仅仅是因为他觉得“他们是和我一样的人”(这时的托尔斯泰绝不会认同什么“慈善家”的赞誉)。
托尔斯泰出生在上流社会,却无比蔑视那样的奢侈糜烂的生活。他一生最苦恼的事情是不能那些穷苦的人一起生活。因为他还有许多的亲属,他不可能抛下他们。于是他整日矛盾的被强迫过着“奢侈”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托尔斯泰再也无法面对自己对自己的谴责,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家。年老体弱的他不幸病倒了。而当他被众人拥护着照顾时,他却哭泣着说“大地上有成千上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什么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托尔斯泰?”
这样的故事可以感染每一个纯洁的灵魂。罗曼罗兰一生也遵循着这样的态度,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平,毕生做着贡献。
罗曼罗兰的感情生活。
罗曼罗兰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曾认识了一对漂亮的意大利姐妹。年少的罗曼罗兰对它们都充满了爱慕,一时竟不知道到底喜欢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在自己像猜拳一样的独角戏中,暗自的体味着恋爱的苦恼。而当他鼓起勇气试图表白的时候,他才发现两姐妹对他根本没有那方面的意思。于是这场自编自演的戏剧也到此划上了句号。对这次初恋的回忆,罗曼罗兰在回忆录中写到“我还不懂得独立思考,却自我陶醉在感情空虚的悲歌里”
而他的处女作也从此诞生了,一部名为〈〈罗马的春天〉〉的小说。
罗曼罗兰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犹太姑娘。她的父亲是语言学家,在巴黎的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威望。
在他自己的回忆录里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婚姻生活“小小的喜悦、失望、好笑,或者奇异且有时悲伤的日子里,我们象兄妹一样互相倾诉。我们还以相同的眼光来批判这社会。我的妻子有观察与剖析心理的天分,这一点与我一致,也与我互补……我的妻子是一位音乐家,和我差不多;音乐在我们的爱情中占了很大的地位……”
看的出来,起初的婚姻生活是波澜不经的。很和谐也很美满。
但后来的情形就发生了变化。
罗曼罗兰在这期间大量的创作。而这些剧本或是小说却很难有上演和出版的机会。因为巴黎实在太大了,而罗曼罗兰一个外省人在这里凭着自己微波的力量根本无法立足。而每一次却都要妻子的帮忙,才能获得一些表现的机会。妻子始终认为“只有被别人认可的,才是有用的东西,或者说任何创作的目的都应具有实际利益的出人头地的追求(大概每一个女人都是这样劝说自己的伴侣,然后名曰“这是有上进心的表现”)。而这一切使罗曼罗兰越来越感到是在受别人的恩惠。他宁愿为了尊严而放弃现实的利益。在几次毫无价值的讨论中罗曼罗兰始终没有和妻子达成共识。最终结束了他们长大八年的婚姻。
而在离婚以后的四处碰壁的生活,和那些艰辛的体验却恰恰成为了他为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真实的体验和灵感。
后来的罗曼罗兰便写下了那世界闻名的巨著《约翰 克利斯朵夫》。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刻,能凌驾与国家边界,种族矛盾等问题之上,写下了被众多有时之士赞誉的〈〈超乎混乱之上〉〉。虽然当时的法国当局对他嗤之以鼻。但他仍然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正义的。
一九一六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这种博大的胸襟正如在《约翰 克利斯朵夫》中的描写的那样“他不知道自己满腔的热爱在四周发射出光芒,而便是在这个时候,他自以为永远孤独的时候,他所得到的爱比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还要丰富。”
1944年8月24日,巴黎解放。
一个月以后,12月30日。罗曼罗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
PS:由于是写传记体的文字,需要看许多的资料。而有些地方的雷同就在所难免。所引用的原文话语都已用双引号标出。为引起不必要的疑义,将所引原文的书名摘写如下
《约翰 克利斯朵夫》 傅雷译
〈〈罗曼罗兰的智慧〉〉 林郁主编
〈〈歌德与贝多芬〉〉 罗曼罗兰著
〈〈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杨晓明著
〈〈罗曼罗兰回忆录〉〉罗曼罗兰著
〈〈罗曼罗兰的亲笔书信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zkn.cn/239.html